西厢记
《西厢记》为元代王实甫所编的杂剧,其取材于唐代元稹的《会真记》。此本由明代凌濛初切合元剧体系校勘,分作五卷(本)并附凌氏《解证》五卷。前附明代著名版画家王文衡所绘插图二十幅。后附录:元人增《对弈》及元稹《会真记》。此为明末乌程凌氏刊朱墨套印本。
故事梗概
在山西普救寺借宿的书生张珙(字君瑞),偶遇扶柩回乡在寺中西厢借住的原崔相国的女儿崔莺莺,由于互相吟诗而产生爱慕。叛将孙飞虎带手下慕名围寺,要强抢崔莺莺,三日之内若不交出莺莺,“伽蓝尽皆焚烧,僧俗寸斩,不留一个”。莺莺的母亲老夫人郑氏宣称谁能救他女儿就将女儿许配他,张生向他一位故旧 “白马将军” 蒲州杜太守写了一封求救信,由一位僧人(惠明)突出包围送出,杜太守发兵解围。过后老夫人因门第不当悔婚,只是赠金并让莺莺拜张生为义兄以谢搭救。张生在悲恸之下患病,莺莺也大为伤痛,后来在莺莺的丫鬟红娘的帮助下,两人暗通书信,并最终成功幽会。最后私情被老夫人发现,欲责罚二人,但由于红娘据理力争,无可奈何之下,老夫人命令张生上京赶考,如能蟾宫折桂便真的把莺莺许配与他,于是张生进京赴试,考中并回来迎娶莺莺,有情人终成眷属。
《西厢记》是元代杂剧的一部经典作品,被誉为 “天下夺魁” 之作。由于元代的版本已经失传,现在所知的版本主要来自于明代的刊本,包括徐士范本、罗懋登本、王骥德本、凌濛初本等。不同的刊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,其中以凌濛初本最符合元代杂剧的体制。在其《西厢记·凡例》中声称:「悉遵周憲王元本,一字不易置增損,即有一二鑿然當改者,亦但明註上方,以備參考,至本文不敢不仍舊也。」
在严格保持周宪王本文字不变的同时,凌濛初又据《太和正音谱》核定曲文中衬字,以小字刊刻,目的是为了更进一步恢复北曲的原貌。书眉以及个别行间和段末加朱批,或论戏曲体制,或述曲牌源流,或辨析音律,或校勘文句,或解释字词句意等,眉批还采录了王伯良(王骥德)、徐士范(徐逢吉)、徐文长(徐渭)等人的部分合理解说。另外,凌濛初在《西厢记》每本之末附《解证》一篇,疏疑滞,正讹谬,并对他人的错误解说加以批驳,于阅读《西厢记》颇有帮助。
该书正文前配有二十幅版画插图,为明代著名木刻版画家王文衡结合故事情节绘就。王文衡,字青城,吴门(今苏州)人。其所作插图着力于构图变化,每以亭院、树石、山水为主,人物较小而神态生动,背景往往以流畅或迟涩的用笔线条来衬托故事情节的悲欢离合,有时整篇几乎不见人迹,意境深远,有 “此时无声胜有声” 的效果。王文衡以其画风与黄一彬、刘杲卿、刘升伯、汪文佐等徽州籍名刻工密切合作,形成了晚明湖州版画的鲜明特色。
《西厢记》的作者一般认为是王实甫和关汉卿。关、王的本子在文学史上通常称为北《西厢记》。在元代(比关、王二人年代稍后)又有人续添了一折《对奕》。
刊印信息
明末乌程凌氏刊朱墨套印本
责任人信息
元代 王实甫 撰,关汉卿 续
明 凌濛初 解证
行款版式
四册。半叶框 20.5 x 14.7 厘米,八行行十八字, 白口无鱼尾,左右双边,上方记书名。页眉有朱墨批语。
序文信息
西廂記凡例:即空觀主人識
刻工信息
版画首页版心下记:新安黃一彬刻
收藏来源
日本内阁文库藏本
版权协议
参考文献
华人德:苏州古版画概述
张清华、高建旺:凌本《西厢记》与 “元体”
汪龙麟:《西厢记》明清刊本演变
目录
西厢记凡例(即空观主人撰)、旧目、日新堂本目录
版画(二十幅)
第一本:张君瑞闹道场
第二本:崔莺莺夜听琴
第三本:张君瑞害相思
第四本:草桥店梦莺莺
第五本:张君瑞庆团圆
附:元人增对奕、会真记
全剧共分五本,每本均有本名,每本四折,无折名。每本一楔子,如第一本开头老夫人上场道白及所唱 [赏花时]、莺莺唱 [幺篇],置于第一折前为楔子。唱词衬字用小字,眉评用朱色套印,圈点、句点及简短评注亦用朱色印于墨色正文旁。
第一本至第四本前题:元 王實甫 填詞,第五本前题:元 關漢卿 填詞
版画末页左下角记:吳門王文衡寫,墨印:青城
王实甫(1260 年以前-约 1336 年),名德信,字实甫,以字行,大都(今北京)人,元代杂剧作家。
关汉卿,号已斋、已斋叟,大都人,为 “元曲四大家” 之首。生平事迹不详。
凌濛初,字玄房,号初成,别号即空观主人,浙江乌程人,明朝官员,文学家、小说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