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杜是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的合称,明人论诗尊崇盛唐,李、杜二人被奉为宗匠。此《李杜全集》为二人诗文集合订本,包含:《分类补注李太白诗》二十五卷(附年谱)、《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》二十卷《文集》二卷(附录一卷)。此为明嘉靖时期玉几山人校刊本。

玉几山人,即曹道,休宁(今属安徽)人。

 

李太白诗

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。在南宋时曾有杨齐贤注释本,可惜早已亡佚不传。所幸杨齐贤的注释,大多都被元人萧士赟保留在《分类补注李太白诗》一书中。由于此书是元萧士赟删补宋杨齐贤注而成,又称杨萧本。这也是是元、明两代最通行的李白诗集注解本。

此《分类补注李太白诗》为唐李白撰,宋杨齐贤集注,元萧士赟补注。全书共二十五卷,包含古赋、古风、乐府、歌吟、赠寄、送、酬答等题材。

刊印信息

明嘉靖二十五年(丙午 1546)玉几山人刊本

编著信息

唐代 李白 著

宋代 杨齐贤 集注

元代 萧士赟 补注

行款版式

十二册,半叶框 22×14.1 厘米,八行行十七字(小字双行同),白口,四周双边,双白鱼尾

序文信息

唐翰林李太白詩序:唐宣州當塗縣令李陽冰撰

后序:樂史序、劉全白序、宋敏求序、曾鞏序、毛漸序

收藏来源

此为日本内阁文库藏本

版权协议

CC0 1.0

目录

唐翰林李太白诗序(李阳冰撰)、后序(乐史撰)、唐翰林李君碣记(刘全白撰)、后序(宋敏求撰)、南丰曾巩序、南丰曾巩序
序例、唐翰林李太白年谱、目录

卷一:古赋
卷二:古风
卷三至卷六:乐府
卷七、卷八:歌吟
卷九至卷十二:赠
卷十三、卷十四:寄
卷十五:留别
卷十六至卷十八:送
卷十九:酬答
卷二十:游宴、登览
卷二十一:登览
卷二十二:行役、怀古
卷二十三:闲适、怀思
卷二十四:感遇、写怀、咏物
卷二十五:题咏、杂咏、闺情、哀伤

卷首前题:舂陵楊齊賢子見集註、章貢蕭士贇粹可補註
大明嘉靖丙午玉几山人校刻

李白(701-762),字太白,自号青莲居士,唐代杰出诗人,出生于中亚碎叶。少年时饱览群书,博学众家,还学习剑术,负气任侠。公元 742 年,因吴钧等推荐,受诏入长安,授为翰林,但因遭谗受毁,离开了长安。公元 755 年,安史之乱爆发,李白参加永王李璘军。后因李璘图谋割据,兵败被杀,李白受牵连,被流放夜郎,途中遇赦得还。公元 761 年,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,李白以 61 岁北上欲投军报国,但中途因病而返。第二年,李白病逝于当涂。李白的诗歌成就卓绝超俗。在中国文学史上,李白是继屈原之后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,达到了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,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。

杨齐贤,南宋诗论家。字子见,宁远人(湖南宁远)。庆元五年(1199)进士。颖悟博学,试制科第一,再举贤良方正,官通直郎。他的《李太白诗注》是宋元明三代最通行的李诗笺注本,另著有《蜀枢集》和《周子年谱》。

萧士赟,字粹可,号粹斋,又号冰崖后人,江西赣州宁都人。因赣州境内有章水、贡水合流为赣江,故自称章贡萧士赟。宋辰州通判萧立之次子。元代诗论家。与吴澄友善,澄服其议论,称其观书如法吏精明,情伪立判。自幼潜心笃学,尤爱李白诗,反复吟诵,为著《分类补注李太白诗》行世。又著有《粹斋庸言》。

 

杜工部诗

虽然杜甫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,但在身后,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约 1500 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,作品集为《杜工部集》。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,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 “诗仙” 被后人奉为 “诗圣”,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 “诗史”。历代为杜诗作注者众,号称有千家之多,南宋时即出现《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》,实收注家一百五十一人。

刊印信息

明嘉靖十五年(丙申 1536)玉几山人刊本

编著信息

唐代 杜甫 著

行款版式

十二册,半叶框 22×14.1 厘米,八行行十七字(小字双行同),白口,四周双边,双白鱼尾

序文信息

杜工部詩史舊集序:寶元二年十月翰林學士兵部郎中知制誥史館修撰王洙原叔記

杜工部詩後集序:皇祐壬辰五月日臨川王安石序

成都草堂詩碑序:元祐庚午資政殿學士中大夫知成都軍府事胡宗愈序

杜工部草堂詩箋跋:大宋嘉泰天開甲子正月穀旦建安三峯東塾蔡夢弼傅卿謹識

收藏来源

此为日本内阁文库藏本

版权协议

CC0 1.0

目录

杜工部诗史旧集序(王洙撰)、杜工部诗后集序(王安石撰)、成都草堂诗碑序(胡宗愈撰)、杜工部草堂诗笺跋(蔡梦弼撰)、目录

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:卷一至卷二十
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附录:唐杜工部墓志铭(元稹撰)、唐文艺传(宋祁撰)
集千家注杜工部文集:卷一、卷二

卷首题:大明嘉靖丙申玉几山人校刻

杜甫,字子美,号少陵野老,一号杜陵野客、杜陵布衣,唐朝现实主义诗人,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。其先出自西晋军事家杜预,本为京兆杜陵人。寄籍中国河南巩县,自湖北襄阳迁入。因其曾任左拾遗、检校工部员外郎,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、杜工部;又称杜少陵、杜草堂。

发表评论